新闻动态

南京土壤所在青藏高原草毡表层形成过程与功能研究取得进展

2017-05-10 分享到:
  草毡表层 (mattic epipedon) 是青藏高原及部分高山地带独特的由土壤物质与活/死根交织缠结而成的毡状表层,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形态特征和发生过程的综合体现。《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考虑其在我国青藏高原分布广泛,在国际土壤分类领域首次将其划为诊断表层,赋予其重要的土壤发生分类学地位,但对其形成机理、空间分布以及生态水文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国内外鲜有报道。

  南京土壤研究所张甘霖课题组近年来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区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对草毡表层的形成过程及其生态水文效应,不同发育程度草毡表层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认识。研究发现,草毡表层的细土物质主要来自于全新世黄土沉积,这些外来粉尘大大提升了高寒地区粗骨质土壤的生产潜力,促进草毡表层的形成,而草毡表层的发育有助于捕获更多降尘并保护其免受侵蚀,细土层不断加积,是祁连山区土壤形成的关键过程 (Geoderma, 2016, 282, 9-15, doi: 10.1016/j.geoderma.2016.07.003)。细土物质的积累为高寒山区另一关键成土过程-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提供了基质。他人报道认为(Qiu, Nature, 2016, 529, 7585),青藏高原草毡表层储存了约180亿吨有机碳,占全国1米土体有机碳储量的1/5。研究团队针对祁连山区草毡表层富集土壤有机碳的特点,开发了用于模拟土壤有机碳深度分布的分段指数函数,并预测出30cm土层有机碳储量超过80%,远高于前人预测而更接近于实际调查结果 (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 21842, doi:10.1038/srep21842)。与黄土发育的非草毡层相比,草毡表层中有机碳的积累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 (R2 =0.81),提高了土壤孔隙度 (R2 =0.77),田间持水量 (R2 =0.49),萎蔫含水量 (R2 =0.56) 与阳离子交换量 (R2 =0.96);考虑到草毡表层下覆土层多为高砾石含量的冰碛物,草毡表层是土壤水分、养分保蓄的关键层段,是青藏高原及高山土壤的主要功能区 (Journal of Hydrology, 2014, 519, 3086-3093, doi: 10.1016/j.jhydrol.2014.10.054;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17, 68, 270-280, doi: 10.1111/ejss.12425)。如果说青藏高原是亚洲水塔,草毡层无疑是水塔的“开关”,控制着土壤水分的保蓄和径流产生。

  祁连山区草毡表层的空间分布呈明显的区域聚集特征,集中分布于祁连山中部和东南部。在海拔3000 m以上,草毡表层的发育程度随海拔的降低呈增强的趋势;海拔相对较低的地区,地势平缓(利于土壤水分汇集和保持)和温度适宜(利于植被生长和根系缠结)是促进草毡表层发生发育的关键因素 (Geoderma Regional, 2017, 10, 1-10, doi:10.1016/j.geodrs.2017.02.001; 生态学报, 2017, 37, 20, doi:10.5846/stxb201608031598; Pedosphere, in press)

  相关研究对青藏高原土壤形成过程与保育、土壤有机碳精确估算、土壤生态服务功能评估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草毡表层的形成过程及其生态水文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