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河套平原盐碱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开展现场交流与工作检查

2019-08-28 分享到:

日前,由南京土壤研究所牵头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河套平原盐碱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项目进展交流研讨和工作检查。该项目实施期是2016~2020年,2019年是项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的关键年。为系统梳理和小结项目进展与初步成果,查漏补缺,改进和完善各项工作,项目组于2019年8月3日至9日组织项目全体骨干成员进行了全部9个课题的实施现场考察、交流、研讨和工作检查。此次交流活动还特别邀请了李秀彬研究员、刘小京研究员、舒俭民研究员、王志春研究员等业内知名专家对项目和课题实施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

8月4日开始,交流考察组一行数十人分别在宁夏自治区的平罗和贺兰等区县、内蒙古自治区的杭锦后旗、五原、临河、乌拉特前旗等区县于项目9个课题的技术研发和集成示范地进行了现场工作检查交流和实地工作研讨。课题负责人和专题负责人分别在各课题的核心试验基地与集成示范现场,向专家组和项目组成员介绍了试验示范工作与进展情况,专家组成员和课题负责人认真听取了现场介绍并提出了问题和建议。科技部指派的项目跟踪专家李秀彬研究员点评了项目工作,充分肯定了项目在河套平原盐碱地生态治理技术的创新、产学研政用紧密结合的规模化技术集成示范等方面所取得的鲜明成果,并就项目工作的完善提出了具体建议。

8月9日,项目组用了一整天时间进行了各课题的工作进展的室内汇报和研讨,特别是讨论了项目整体工作的协同配合与各课题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及业务衔接等问题。专家组成员在充分肯定项目进展基础上,对各课题的后续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最后,项目负责人杨劲松研究员和姚荣江副研究员对项目工作进行了整体部署,对各课题工作提出了指导建议:项目和课题工作要突出盐碱地生态治理的特色,注重基础数据积累和技术的原理分析,注重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优化集成技术应用模式构建,在投入产出分析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技术优化,加强各课题之间特别是技术研发与技术集成示范课题之间的交流和工作衔接,加强创新性研究成果的产出和凝练,加强成果对国家相关重大战略的支撑。

据介绍,经过近三年来研究工作,在中科院南京土壤所、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农研中心、中科院地理资源所、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内蒙古农业大学、宁夏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林科院、中国农机院、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水科院、内蒙古河灌总局、宁夏农林科学院、亿利绿土地、华清农业、蒙草生态环境、宁夏农业综合开发办、内蒙古农牧科学院、北京天顺长城等20家项目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河套平原盐碱地生态治理项目在理论研究、技术研发、装备产品和产业模式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与突破。在理论研究层面,阐明了河套平原盐碱地水盐时空演变规律的多尺度驱动机制,构建了区域水盐预测预报理论及其模型,初步明晰不同调控措施对盐碱地减碳减肥的生态调控机制,发表高水平论文10篇,专著2本,修编技术规范2项。在技术研发层面,研发盐碱地滴灌水盐调控抑盐控盐技术与盐碱地干排盐生态治理技术3项,优选耐盐碱植物种质16份,申报植物新品种6个,开发出专用特色生物有机肥、菌剂等微生物肥料产品10种,建成耐盐碱林果(药)、草饲、农作种质资源圃2个。在装备与产品层面,开发北斗导航与高程控制、深松作业在线监控等关键系统,完成无沟排盐暗管铺设、深松破土一体机的整机设计和样机制造,开发盐碱地动态低压小流量精准滴灌、耐腐蚀抗堵塞滴灌设备和专用机械化起垄整地装置4套,筛选和工厂化试制脱硫石膏型、离子交换树脂型和生物炭基型复合生态调理剂4种。在产业模式层面,研发次生盐渍土酿酒葡萄枝条粉碎基质化生态循环利用技术、盐碱地粮饲作物“提质-增量”生态产业技术、盐碱地控盐水肥一体化节水减肥增效技术等生态产业技术6项,集成盐碱地综合治理与生态产业集成技术7套,初步构建河套平原盐碱地葡萄、枸杞、苜蓿、食葵、玉米等林草农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6套,提交咨询报告1份并获得重要批示。截止目前,项目成果在内蒙古杭锦后旗、五原县、乌拉特前旗以及宁夏平罗、贺兰县等典型县域核心示范区完成30000 亩规模示范,推广面积逾20万亩。

调研指导现场

项目负责人杨劲松介绍项目进展

专家现场点评

项目核心示范区

项目研发的新型排盐暗管铺设装备

项目团队进行会议交流研讨和工作部署

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布小林听取项目工作介绍

项目团队进行现场考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