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关于推荐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的通知》,拟推荐“土壤资源与信息研究集体”作为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候选者,现通过网站进行推荐前公示(详见附件)。
自公布之日起7个自然日为异议期。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候选者的成果真实性、水平、创新性及影响评价等如有异议,应以书面并实名形式向本单位提出。
以单位名义提出的异议,应在异议材料上加盖单位公章,签署法定代表人姓名,并写明联系人地址、电话和电子信箱。以个人名义提出的异议,应在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并写明本人工作单位、联系地址、电话和电子信箱。
凡表明真实身份、如实提出异议意见、提供必要证明材料的异议为有效异议。我们将对异议受理截止期前受理的有效异议进行核实处理,对异议提出者予以严格保密。
联 系 人:许平
联系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
联系电话:025-86881501
E-mail:pxu@issas.ac.cn
公示单位名称: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2023年10月16日
附件:研究集体公示内容
土壤资源与信息研究集体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1、(推荐单位)推荐意见(不超过300字)
研究集体长期从事土壤资源调查和信息获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制定了土壤调查的系列标准和规范,首次开展了我国土系调查并主持编撰完成《中国土系志》30卷,研究成果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突破了关键土壤信息获取的技术瓶颈,建立了基于原位实时和星地一体的大范围土壤信息快速获取方法。发展了复杂环境与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下土壤资源时空演变量化表征的新理论,创新研发了土壤信息空间预测方法体系,实现了从区域到全国的高精度数字土壤制图并生产了系列土壤数据产品。构建了我国土壤信息服务平台,为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双碳”目标等领域提供了核心数据支撑。
申报材料属实。推荐申报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2、代表性论文专著和核心知识产权列表
表1 代表性论文专著列表
序号 |
论文(专著)名称 |
刊名 |
年卷页码 |
发表时间(年月日) |
全部作者 |
1 |
科学 出版社 |
- |
2017-2020 |
常庆瑞,陈家赢,陈杰,慈恩,翟瑞常,董云中,韩春兰,黄标,焦晓光,靳东升,鞠兵,孔祥斌,雷秋良,李超,李德成,李建维,李玲,刘黎明,刘梦云,龙怀玉,卢升高,卢瑛,麻万诸,欧阳宁相,潘剑君,漆智平,齐雁冰,曲潇琳,盛浩,宋付朋,隋跃宇,孙福军,孙仲秀,王登峰,王华,王秋兵,王天巍,王秀丽,韦翔华,魏志远,吴克宁,武红旗,辛刚,杨金玲,袁大刚,张凤荣,张甘霖,张杨珠,张之一,章明奎,赵霞,赵玉国,周清,周涛 | |
2 |
Significant loss of soil inorganic carbon at the continental scale |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
2022年9卷nwab120 |
2022年2月3日 |
Song Xiaodong, Yang Fei, Wu Huayong, Zhang Jing, Li Decheng, Liu Feng, Zhao Yuguo, Yang Jinling, Ju Bing, Cai Chongfa, Huang Biao, Long Huaiyu, Lu Ying, Sui Yueyu, Wang Qiubing, Wu Kening, Zhang Fengrong, Zhang Mingkui, Shi Zhou, Ma Wanzhu, Xin Gang, Qi Zhiping, Chang Qingrui, Ci En, Yuan Dagang, Zhang Yangzhu, Bai Junping, Chen Jiaying, Chen Jie, Chen Yinjun, Dong Yunzhong, Han Chunlan, Li Ling, Liu Liming, Pan Jianjun, Song Fupeng, Sun Fujun, Wang Dengfeng, Wang Tianwei, Wei Xianghua, Wu Hongqi, Zhao Xia, Zhou Qing, Zhang Ganlin |
3 |
Mapping high resolution National Soil Information Grids of China |
Science Bulletin |
2022年67卷328–340页 |
2022年2月15日 |
Liu Feng, Wu Huayong, Zhao Yuguo, Li Decheng, Yang Jinling, Song Xiaodong, Shi Zhou, Zhu Axing, Zhang Ganlin |
4 |
Onset time and accretionary formation of Mollisols in Northeast China |
Science Bulletin |
2023年68卷1999–2002页 |
2023年9月30日 |
Yang Fei, Long Hao, Gong Keyang, Shi Yonghui, Zhang Jingran, Zhang Aimin, Yang Na, Cheng Peng, Pan Xumin, Zhang Ganlin |
5 |
Integration of a process-based model into the digital soil mapping improves the space-time soil organic carbon modelling in intensively human-impacted area |
Geoderma |
2022年409卷 115599 |
2022年3月1日 |
Xie Enze, Zhang Xiu, Lu Fangyi, Peng Yuxuan, Chen Jian, Zhao Yongcun |
补充说明:中国土系志共计30卷,以中国大陆各省、自治区与直辖市为分卷(其中,北京与天津合并为一卷)。中国土系志的总主编是张甘霖(突出贡献者),各卷的主要撰写人不同,全部作者(仅列出出现在封面的主要作者)以姓氏拼音进行排序。
表2 核心知识产权列表
序号 |
知识产权 (标准)类别 |
知识产权(标准) 具体名称 |
国家 (地区) |
授权号(标准 编号) |
授权(标准发布)日期 |
发明人(标准 起草人) |
发明专利(标准)有效状态 |
1 |
国家标准 |
土壤质量土壤相关数据的数字交换 |
中国 |
GB/T 41224-2021 |
2021年12月31日 |
潘贤章,潘恺,周园春,郑重,周广军 |
有效 |
2 |
国家标准 |
土壤质量土壤样品直接提取DNA的方法 |
中国 |
GB/T 41689-2022 |
2022年10月12日 |
潘贤章,郭志英,林先贵,魏文学,肖婷婷 |
有效 |
3 |
发明专利 |
PTF-based method for predicting target soil property and content |
美国 |
US11600363B2 |
2023年3月7日 |
宋效东,张甘霖,李德成,刘峰,吴华勇,杨飞,杨金玲,赵玉国 |
有效 |
4 |
发明专利 |
Method for predictive soil mapping based on solar radiation in large flat area |
美国 |
US11379742B2 |
2022年7月5日 |
刘峰,张甘霖,孙振文,王俊雅,吴华勇,赵钊,宋效东 |
有效 |
5 |
发明专利 |
基于移动网络通讯的土壤参数监测方法 |
中国 |
ZL202110185971.8 |
2023年4月28日 |
李晓鹏,杨坤,王晟,刘建立,张佳宝,梁林洲 |
有效 |
6 |
发明专利 |
融合宇宙射线中子法和无人机遥感的中小尺度土壤水监测系统及方法 |
中国 |
ZL201910857253.3 |
2020年9月1日 |
李晓鹏,赵原,刘金涛,刘建立,张佳宝 |
有效 |
7 |
发明专利 |
一种利用探地雷达获取田块尺度土体构型信息的勘测方法 |
中国 |
ZL202210657399.5 |
2023年7月25日 |
潘喜才,徐杰男,张佳宝,韩雨迪 |
有效 |
8 |
发明专利 |
一种基于最优时间窗口选择的土壤遥感反演方法 |
中国 |
ZL202211189137.7 |
2023年6月13日 |
王昌昆,王欣怡,潘贤章 |
有效 |
9 |
发明专利 |
一种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土壤剖面颜色获取方法 |
中国 |
ZL202111307373.X |
2022年12月6日 |
王昌昆,潘贤章 |
有效 |
10 |
发明专利 |
一种基于局域相近像元的混合像元分解方法 |
中国 |
ZL201910058470.6 |
2020年12月18日 |
刘娅,潘贤章,王昌昆 |
有效 |
3、研究集体成员贡献情况
表3 研究集体成员贡献
姓名 |
人员 类型 |
工作 单位 |
主要贡献 |
张甘霖 |
突出 贡献者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研究集体主要负责人。主持和组织开展相关研究,指导和参与研究设计、实验进展和成果凝炼等。①融合多学科方法,定量表征了人为土壤、热带地区土壤、高山土壤等形成演变的关键阈值、速率特征,为土壤分类和土壤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②作为首席科学家联合国内26家科研院所400多位同行,主持制定我国土系调查规范与土系分类标准,首次开展我国土系调查研究,主持编撰完成1760万字的《中国土系志》30卷,更新了我国土壤资源清单;③与国际同行共同提出了全球数字土壤制图框架,并制定了其技术规范。建立了复杂环境和人为作用强烈地区的数字土壤制图新模型,实现大区域、多尺度高分辨率数字土壤制图,推动了我国土壤制图研究向定量化、数字化发展。 |
张佳宝 |
突出 贡献者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研究集体核心科学家。①创建了多通道高频雷达算法,快速准确探测三维土体结构、含水量和水力参数的空间分布。基于驻波比水盐温复合传感器、低功耗传感器、NB-IoT网络等技术,创建了新型驻波比水盐温复合传感器及其智能墒情监测系统,并以手机APP联网,在苏、粤、皖等多地推广应用;②基于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技术(TDLAS),创新土壤氨挥发算法,首创我国大尺度(>100m)土壤氨挥发激光快速检测系统,灵敏度达5ppm/m,响应速度达毫秒级;③基于我国土壤资源清单,针对中低产田面临的土壤障碍因子多、地力水平低两大问题开展了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创建了土壤障碍因子分类消减、激发式快速培肥地力、易涝渍农田水土联治等理论与技术体系。 |
潘贤章 |
突出 贡献者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①主持建立了土壤科学数据库和土壤信息服务平台,支撑了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土壤学科数据中心。数据库集成了全国及区域的土壤属性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及辅助数据库等,囊括国内土壤资源、肥力、一带一路等方向核心数据资源,形成了以不同空间尺度土壤图和土壤属性数据为特色的土壤科学数据库。②负责土壤样品库长期和短期保存指南等国家标准及土壤数据整合规范等。③自主研发了一站式土壤数据综合服务系统,集成了土壤数据、相关模型工具、时空数据可视化技术等,向社会提供土壤数据的共享开放和应用服务。 |
赵永存 |
主要 完成者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系统解析了我国农田土壤有机碳时空演变规律及其主要驱动因子,证实了近30年来中国农田有机碳总体增加,解析了近30年来中国农田有机碳累积的重要原因。 |
李德成 |
主要 完成者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参与制定我国土系调查与鉴定的方法和规范。负责多个区域的土系调查,主持编制了《中国土系志安徽卷》、《中国土系志青海卷》。 |
赵玉国 |
主要 完成者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参与制定我国土系调查与鉴定的方法和规范。负责多个区域的土系调查,主持编制了《中国土系志山东卷》和《中国土系志西藏卷》。 |
李晓鹏 |
主要 完成者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参与建立了土壤强耦合多理化参数解耦模型,发展了适于大面积可分布式应用的高精度土壤水盐复合测量传感器及仪器 |
杨金玲 |
主要 完成者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参与制定我国土系调查与鉴定的方法和规范。负责多个区域的土系调查,主持编制《中国土系志甘肃卷》和《中国土系志上海卷》。 |
刘 峰 |
主要 完成者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提出地表动态反馈方法,解决了平缓地区难以进行土壤推测的难题,提高了这类地区数字土壤制图的准确性和效率。实现了全国尺度的高精度三维数字土壤制图,生产了高精度土壤数据系列产品,已被多个领域行业广泛应用。 |
宋效东 |
主要 完成者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提出了土壤时空预测模型,量化了土壤地表过程对土壤属性时空变异特征的影响,显著提高了土壤属性的时空推测精度。提出了面向复杂地区土壤预测的选举-集成学习土壤制图方法,实现了多尺度高精度数字土壤制图。 |
说明:公示内容必须与推荐书相关部分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