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化学环保与环境修复支部宋洋十九大精神学习体会

2017-11-30 分享到:
  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近期通过对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学习,有几点心得体会,阐述如下:

  首先,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重要的论断,是党和社会发展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这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也能切实体会的到。作为80后,在我们小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家庭生活还并不富裕,农民收入不高,解决吃饭问题仍旧是头等大事。因为无钱交学费而辍学的同学很多。随着近20年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广大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均收入稳步提升,温饱问题已经不在是困扰我们的主要问题,学生受教育的机会增加,尤其是农村地区,教育发展更加规范,教育资源更广,学生接受德智体美教育更完善,这就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带来的可喜局面。随着当前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党中央高瞻远瞩,深刻剖析了社会矛盾问题,我认为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完善,也是统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指南针和风向标,今后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将是破解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态势,构建和谐社会,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更加奋进努力,贡献力量。要从构建和谐家庭开始,修身、齐家。

  其次,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针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阐述。十九大报告中整整一大部分是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整体布局的重要阐释,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起点,将美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是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作出的新部署,彰显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使命担当。

  之所以对生态文明建设体会最深是因为我本身从事的职业就是生态文明建设者。作为一名土壤环境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深刻认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这是从党中央的高度发出的呐喊和倡导,影响着今后全国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布局和目标。众所周知,在粗放型、以GDP为目标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问题层出不穷,过去人们以“先污染、后治理”这种观念看待环境问题,事实证明,这是行不通的、也是成本极高的。生态系统 一旦破坏,很难以恢复其原貌,也就失去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等重要的科学论断,我们相信在党中央的正确带领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

  再次,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这进一步向土壤污染问题宣战,当自己从事的职业能够得到党中央的关注时倍感荣耀,同时也深知责任重大。土壤污染问题从它的隐蔽性、滞后性的特点导致其长期被忽视,但是,相对于水和大气,土壤污染更加难以治理。十九大报告对土壤问题的阐述,首先给我们土壤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平台、也提出了要求。我们应当进一步扩大视野,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从更高的层面来进一步审视土壤科学和问题,把自己的科研工作有效结合在国家需求之中,进一步把论文写在大地之上。我们应该深刻认识五位一体的社会发展战略布局,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年来,我们国家在社会各个层面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放眼未来,我们正朝着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阔步前进。十三五的科技工作也已做了布局和调整,年轻科研工作者应该认清国家发展态势、厘清生态文明建设核心科学问题、积极投入到国家建设之中。当然,空谈误国,我们首先要做好本职工作,将土壤科学发扬光大、为解决土壤环境问题提供理论和技术储备。我相信,我们每走的一小步,都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积累。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之路上,我们有目标、有责任,更要有担当,脚踏实地,一步步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