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期刊文献与测试中心党支部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专题学习

2021-05-31 分享到:

5月24日和28日,期刊文献与测试中心党支部测试中心、期刊文献两个党小组先后召开党小组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第2专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的学习。会议中,党小组组长黄蓉、薛巧云领读《中国共产党简史》第五、六章的内容,并结合PPT回顾了1949年至1978年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期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此外,会议结合“两弹一星”研制历程引领党员同志们学习了该时期科技史,并展开深入讨论。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历史性转变。此后截止至1978年12月,新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经历了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文化大革命”阶段,取得了伟大建设成就。党率领全国各族人民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国民经济;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召开党的八大,正确地分析了形势,适时地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从革命转移到建设上来,制定了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以及经济上的一系列正确方针。

与会党员同志通过学习开展了深入交流讨论。曾振介绍了郭永怀同志1945年加州理工毕业,毅然选择回国贡献,进行卡脖子技术的艰苦公关。后在飞机失事时,为保护重要文件资料,与警卫员抱在一起,将文件包夹在两人身体中间,文件得以完整保存。王如海回顾了中科院研究所的创建历史,很多研究所都是在“两弹一星”的科研公关中成立起来的,是国家需求带动学科发展的实例。社会主义阶段的三十年,我国在卫生事业方面也取得巨大成就,为人民群众带来福音,这离不开科技人员的贡献。于飞提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这一时期涌现出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郭永怀等为新中国科技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众多优秀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为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以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与会同志纷纷表示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新时期,更需要科技人员构建发展新格局,我们将赓续精神血脉,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行。